活动回顾:标点符号与改写——黄春明小说《儿子的大玩偶》与其他

日期:2018年10月17日

时间:3.00pm—5.00pm

地点: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讨论室(一)

主讲人:蔡晓玲博士(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)

这次的读书会中蔡晓玲博士想与与会者谈黄春明小说《儿子的大玩偶》的标点符号运用与结尾改写,因为有些作家的创作就像删节符,总是无穷无尽的继续,可能因为读者的意见而修改,也可能因为人生心境的变化而重写。 《儿子的大玩偶》为台湾作家黄春明创作的一部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的小说,故事的主轴围绕在生活、工作中,反映出人心及当时生活的无奈情况,也很贴近早期台湾生活的描写。
在黄春明的这篇小说中,坤树的工作是一份寂寞的工作,因为他必须从早到晚在小镇上的大街小巷游走,甚少与人有所交流,而「想」是他唯一打发时间的办法。因此,《儿子的大玩偶》中有大量描写主人翁的内心独白,并成了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。在小说里,黄春明利用括号来表示坤树的内心话。因为括号的存在,读者轻易看出坤树的表里不一。像是明明对太太阿珠感到抱歉,可他却无法制止自己大声说话,责骂阿珠。这样的写法让主角变得有血有肉,活灵活现,而不是只存在纸本上。
另外,黄春明的《儿子的大玩偶》中有两个结尾。 1968年的版本是以坤树颤然地说“我要阿龙,认出我。”作为故事的结束。可在2009年的版本中,坤树同样是颤然的语气,说出来的话却变成“我,我,我… …”蔡晓玲博士借此与与会者互动,询问与会者相比两个版本的结尾,大家比较喜欢哪一个版本。出乎意料地,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较喜欢黄春明《儿子的大玩偶》早期的版本。新版本虽然让人感到有悬念,会好奇坤树的想法、如何去让儿子认出自己来,但是早期的版本却更可渲染出浓郁的悲伤,更能让人感受儿子无法认出自己就是父亲的坤树之苦涩、难过的心情。
从中,蔡晓玲博士表示,标点符号看似无足轻重,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效,带领读者进入书中的世界。关于改写结尾的部分,蔡晓玲博士则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境的变迁,作家在回顾自身作品,并进行改写,因为时过境迁,想法也会有所不同。